I am writing the full report in another blog: Beginning of China ....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研究論文指出,包括日語、韓語、通古斯語、蒙古語、突厥語在內的阿爾泰語系(泛歐亞語系),可能起源於約9000年前的中國,並在農業的發展下傳播開來。因為古 DNA 高通量測序技術的出現和發展,古人類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研究揭示,該語系使用者是新石器時代生活在中國西遼河流域、種植小米的農民。隨著這些農民後來遷移到東北亞廣大地區,他們的語言向北向西流傳到西伯利亞和中亞草原,向東被帶到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現代漢語有著另一個源頭,漢藏語系大約與阿爾泰語系出現在同一時期,也與小米農耕相關,但地點在黃河流域。
正確認識人類的遷徙歷史,有助於促進人類社會的和諧。
Understanding of human migration history for better harmonious society.
Topics list is at bottom of page. Click to see COVID-19 Genome&Vaccines new site.
Dec 20, 2022
Dec 15, 2022
古北歐亞人 Ancient North Eurasians (Ghost population)
在2012年的一個研究, 發現歐洲人和美洲土著的一個古基因交流(Ancient Genetic Admixture), 比歐洲人和東亞/東南亞人的更接近,這和“亞洲人到了美洲成為美洲土著”的說法衝突。 在2013年之後, 對一個發現於西伯利亞Balkai地區的2.4萬年前的小男孩遺骨的研究, 這個迷惑得到了解答, 這個小男孩被稱為MA-1(Mal'ta boy, 下面左上圖)。今天的歐洲人, 尤其是美洲土著的基因都和他有關聯 (比較下面左下圖基因的位置, 和右下圖MA-1的世界成分可知)。MA-1所屬的人群被稱為ANE(Ancient North Eurasians 古北亞歐人), 是典型的“Ghost 幽靈”人群,該人群不再以未混合的形式存在,他們幾乎與亞洲人和歐洲人的祖先, 同時在舊石器時期分離(下面右上圖)。這個ANE遺傳成分,主要向東傳播到美洲原住民,但也向西傳播到歐洲人, 以在西伯利亞發現的史前個體為代表。
大概在末次冰盛期(26.5 to 19~20 ka), 北歐大部、北美北部以及北亞的一部分均被大陸冰蓋覆蓋, ANE生活在亞歐大草原的廣袤範圍,以狩獵猛獁象、長毛犀牛和野牛為主, 橫跨大約7000公里,從黑海一直到西伯利亞。大約2萬年前,一部分ANE和東亞人混合,然後在大約1.5萬年前去了美洲, 美洲的土著的基因, 大約具有 14% 至 38% ANE成分(下面右下圖紅色)。(下面左上圖數字) 1, Oberkassel; 2, Hohle Fels; 3, Dolni Vestonice; 4, Kostenki-14. A Palaeolithic site with an individual belonging to mtDNA haplogroup B is represented by the square: 5, Tianyuan Cave. Notable Palaeolithic sites with Venus figurines are marked by brown circles: 6, Laussel; 7, Lespugue; 8, Grimaldi; 9, Willendorf; 10, Gargarino. Other notable Palaeolithic sites are shown by grey circles: 11, Sungir; 12, Yana RHS. (左下圖顯示) MA-1 is intermediate between modern western Eurasians and native Americans, but distant from east Asians.
在2013年的發表, 來自西伯利亞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基因組,證明了古北歐亞人(ANE)的存在,而且證明了他們攜帶男性單倍群 R*、歐洲單倍群 R1a 和 R1b 的祖先進化枝(Clade)。還發現了線粒體單倍群 U,這是中石器時代歐洲無處不在的母系譜系,在當代歐洲人中也很常見。從常染色體證據, 表明 MA-1 是現代西歐亞人的基礎,在遺傳上與現代美洲原住民密切相關,與東亞人沒有密切的親緣關係。對另一個可追溯到大約 17 ka 的西伯利亞中南部的 Afontova Gora-2 進行測序,揭示了與 MA-1 相似的常染色體遺傳特徵,表明該地區在整個末次盛冰期一直被人類占領。然而,早期的古北歐人也攜帶了東亞人的血統,比如田園洞人。 在西伯利亞東北Yana河 2019 年發現的 32.6 ka 樣本, 大約 22% 的貢獻來自早期東亞人。ANE在人類走出非洲演化樹, 看下面左圖。
隨著末次冰期的冰川消退,在全新世早期, 部分ANE人走入西歐亞部分地區, 也許是依靠獵殺猛獁象, 來獲取食物、衣服、建築材料以及象牙工具和武器的機會減少了。大約5000年前,在東歐大草原(Pontic-Caspian Steppe), 攜帶高ANE成分的東部狩獵採集者 (EHG) 和高加索狩獵採集者 (CHG)混合,形成了顏那亞(Yamnaya)文化, 約有 50% 的ANE成分。據信,他們的眼睛大部分是棕色的,淺色到中等膚色,棕色頭髮,有一些變化。 在2015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顏那亞人在所有測試的古代種群中,對身高的計算遺傳選擇是最高的。之後從大約4800年前開始,他們大舉西遷,這就是歐洲人的第三個部分基因稱為草原基因 "Steppe DNA"(看下面右方右圖綠色), 可以看到北歐國家具有比較高ANE成分, 他們可能講的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原始印歐語。
古希臘人相信有一群金髮碧眼的巨人,他們幸福地活到一千年,居住在遙遠北方的土地上,那裡日夜照耀。 他們是超級北方人,據信他們的家園位於巴爾幹半島、英國或烏拉爾以外的地方。遺傳學家David Reich認為,金色頭髮的 KITLG 基因是具有古北歐血統人群從歐亞草原大量攜帶進入歐洲的。已知最早的具有該等位基因的是來自 Afontova Gora 3 的西伯利亞中南部女性個體,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800年前。同樣地, 有2020年報告說該人群是使歐洲頭髮顏色變淺的原因(看下圖)。研究表明,現代歐洲人膚色較淺的兩個基因起源於大約 22000 至 28000 年前的中東和高加索地區,並在 8500 年前出現在安納托利亞,他們與新石器時代發展以及農業在歐洲的傳播有關。歐洲的另一波淺膚色人群與顏那亞文化和印歐人遷移有關,這些遷徙帶有古北歐亞血統。
A famous example of Tarim mummies with blonde hair is Princess of Xiaohe (塔里木盆地考古 Tarim Basin Archaeology) and was studied in below.
《自然》(Nature)2021-10-27 發表了塔里木盆地發現的青銅時代干屍屬於古北歐亞人(Ancient North Eurasian), 看下面的報告。
青銅時代新疆乾屍小河公主來自哪?中外團隊基因測序有新發現
澎湃新聞首席記者 賀梨萍 2021-10-27 23:00 來源:澎湃新聞
新疆塔里木的干屍“小河公主”流傳甚廣,小河墓地的發掘也曾被評為2004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然而“小河公主”到底是哪里人卻一直是考古謎團。伊弟利斯·阿不都熱蘇勒和李文瑛在一篇文章中曾如此描述:從外觀看,小河墓地是一座橢圓形的沙山,高出地表7米餘,長74、寬35米。沙山表面密密叢叢矗立胡楊木柱百餘根,遠遠望去,猶如沙海中的一區叢林。
伊弟利斯·阿不都熱蘇勒為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李文瑛當時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現任所長。他們所描述的小河墓地最早發現於上世紀三十年代,2000年後被再度探尋,最終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然後,包括在塔里木盆地在內的新疆發現的這些史前乾屍,留給外界的謎團頗多。尤其是他們酷似白人的外表特徵、氈制和編織的羊毛服裝,以及可觀察到的農業畜牧經濟,包括牛、羊、小麥、大麥、小米,甚至是開菲爾(Kefir)奶酪,諸多的“西方”元素讓科學家們長期以來對其神秘起源感到困惑。
北京時間10月27日23時,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由中德美韓四國團隊組成的合作團隊完成的研究,題為《青銅時代塔里木盆地干屍的基因組起源》(The genomic origins of the Bronze Age Tarim Basin mummies)。研究的通訊作者之一為吉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崔銀秋,李文瑛也是此項研究的作者。研究團隊分析了18具乾屍的基因組DNA:13具來自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小河文化,可追溯至青銅時代中期(大約公元前2100-前1700年),5具來自新疆北部準噶爾盆地,可追溯至青銅時代早期(公元前3000-前2800年),這是首次對新疆地區史前人口進行基因組規模研究。研究團隊在論文中也提到,這些個體代表了該地區迄今為止挖掘出的最早的人類遺骸。
全基因組分析顯示,塔里木盆地發現的這些青銅時代乾屍屬於一支遺傳上獨立的本地人群。他們並不是外來者,而是曾經廣泛分佈的更新世群體的直系後代,而這些群體在上個冰河世紀末期基本消失了。這一群體被稱為古代北歐亞混血人(ANE),在當今人口的基因組中只存活了一小部分。這些發現否定了此前的種種假設,即這些乾屍來自從現今西伯利亞、阿富汗北部或中亞山區遷徙而來的人群後代。 《自然》還同期發表了由納扎爾巴耶夫大學人類學和社會學系的Paula N. Doumani Dupuy撰寫的新聞與觀點文章中,Dupuy進一步探討了本文的關鍵發現,及其對亞洲內陸史前史的意義。她認為,研究團隊“回答了小河文化的遺傳起源。現在要靠學者們努力合作,進一步解釋界定了亞洲內陸青銅時代的動態及多樣化的文化交流模式”。
東西文化交匯、亞歐重要樞紐
新疆作為絲綢之路的一部分,地處東西方文化的交匯處,長期以來一直是亞歐各國人民、文化、農業、語言交流的重要樞紐。東西走向的天山山脈橫貫新疆的東西,分隔出了地理上的北疆和南疆。北疆有準噶爾盆地,南疆則包括塔里木盆地。研究團隊在論文中寫道,北疆的準噶爾盆地的中央是古爾班通古特沙漠(Gurbantünggüt),它的周圍是大片草原,傳統上居住著游牧民族。南疆的塔里木盆地是一個乾燥的內海,現在形成了塔克拉瑪干沙漠。雖然大部分地區不適宜居住,但塔里木盆地也有小綠洲和河流,這些是由周圍高山融化的冰川和積雪形成的。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古埃及精心製作的木乃伊,新疆的干屍均是自然形成。一位考古領域的專家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表示,“新疆的干屍很多,各個時期的都有,主要是氣候乾燥造成的。” 論文提到,在塔里木盆地各處發現的干屍中,最早的是古墓溝墓地(公元前2135-前1939年)、小河墓地(公元前1884-前1736年)和北方墓地(公元前1785-前1664年)墓葬底層發現的干屍。這些和相關的青銅器時代遺址基於其共同的物質文化被歸類到小河考古範圍內。
小河墓地俯瞰圖; 小河墓地代表性的帶槳船棺,棺上蓋著牛皮; 小河墓地M11號墓葬中一個自然保存的女性乾屍:
從考古的角度看,小河乾屍中“西方元素”的起源,一直是全球學術界的焦點,學者們也提出了多種假設。論文中羅列了包括顏那亞人/阿凡納謝沃人(Yamnaya/Afanasievo)草原假說、綠洲假說和亞洲內陸山脈走廊(IAMC)島嶼生物地理學假說。
第一種假說認為,阿爾泰-薩揚山脈中與阿凡納謝沃人相關的青銅時代早期種群通過準噶爾盆地傳播到塔里木盆地,隨後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建立了農業畜牧群落。第二種假說認為,塔里木盆地最初由從阿富汗、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的沙漠綠洲農民(BMAC)遷移而來,對這一假設的支持很大程度上是基於這兩個地區的農業和灌溉系統的相似性,反映了對沙漠環境的適應,以及這兩個地區儀式上使用麻黃的證據。IAMC島嶼生物地理學假說則假設了小河最初人口來自中亞山區。
然而,作者們在論文中指出,最近的考古基因組研究表明,西伯利亞南部的青銅時代的阿凡納謝沃人和IAMC/BMAC群體具有可區分的遺傳特徵,這些特徵也不同於亞洲內陸的農業畜牧前狩獵-採集群體。因此,他們認為,對新疆青銅時代人口的考古基因組研究,為重建準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人口歷史和青銅時代小河區域的起源提供了有力的途徑。
基因上是獨立的,但文化上是世界性的
為了更好地理解塔里木盆地干屍的起源和早期人口,研究團隊作者分析了在新疆發現的18具乾屍的DNA:13具來自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小河文化,可追溯至青銅時代中期(公元前大約2100-1700年),5具來自新疆北部準噶爾盆地,可追溯至青銅時代早期(公元前3000-2800年)。他們還檢測了7具塔里木盆地干屍牙齒上礦化斑塊中的蛋白質,以重建他們的飲食。
新疆青铜器时代考古遗址概况:
令人驚訝的是,研究團隊發現他們的分析結果並不符合上述三種假說。塔里木盆地的干屍根本不是外來者,而是曾經廣泛分佈的更新世群體的直系後代,這些群體在上個冰河世紀末期基本消失了。這一群體被稱為古北歐亞人(ANE),在當今人口的基因組中只存活了一小部分,西伯利亞和美洲的土著人口擁有已知的最高比例,約為40%。研究認為,與今天的人群相比,塔里木盆地的干屍沒有顯示出與任何其他全新世群體混合的證據,而是形成了以前未知的基因隔離,在定居塔里木盆地之前可能經歷了一個極端和長期的基因瓶頸。
“為了更好地了解歐亞大陸內部的遺傳歷史,考古學家長期以來一直在尋找全新世ANE族,我們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發現了一個,”研究通訊作者之一、首爾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Choongwon Jeong表示。值得關注的是,與塔里木盆地不同的是,相鄰的準噶爾盆地最早的居民不僅是當地居民的後代,也是西方草原牧民的後代,即阿凡納謝沃人(Afanasievo),這是一個與早期青銅時代的顏那亞人(Yamanya)有著強烈遺傳聯繫的游牧群體。研究團隊認為,這些發現也增加了我們對顏那亞人祖先向東傳播的理解,以及當他們第一次遇到亞洲內部的人口時發生基因混合的場景。
研究同時強調,雖然塔里木盆地的群體在基因上是隔離獨立的,但他們在文化上並非如此。對他們牙石的蛋白質組學分析證實,牛、綿羊和山羊的牧場已經被當時的人口所實踐,他們也很清楚周圍不同的文化、烹飪方法和技術。“儘管在基因上是孤立的,但塔里木盆地的青銅時代的人們在文化上是非常國際化的——他們以西亞的小麥和奶製品、東亞的小米和中亞的麻黃等藥用植物為食。”該研究的通訊作者之一、哈佛大學人類學教授、MPI-EVA研究小組負責人Christina Warinner博士說。
論文中提到,綜合考慮這些發現可以推測,小河文化當時的創始人口非常好地意識到了塔里木盆地之外的不同的技術和文化,他們發展了獨特的文化。“重建塔里木盆地干屍的起源對我們對該地區的理解產生了變革性的影響,我們將繼續研究其他時代的古代人類基因組,以更深入地了解歐亞大草原上的人類遷移歷史。”該研究另一通訊作者、吉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崔銀秋補充道。
Dupuy在新聞與觀點文章的最後也寫道,南疆和北疆這兩個截然不同的故事表明,即使是對古代DNA最全面的分析,也無法完全揭示有助於考古的文化實踐和選擇。她認為這項最新的研究對塔里木盆地獨特而國際化的小河文化以及準噶爾盆地人口的描述,為先前的觀點提供了一個例子,即文化思想和新技術在亞洲內部流動,並進行各種迭代。
吳偉榮2021秋
大概在末次冰盛期(26.5 to 19~20 ka), 北歐大部、北美北部以及北亞的一部分均被大陸冰蓋覆蓋, ANE生活在亞歐大草原的廣袤範圍,以狩獵猛獁象、長毛犀牛和野牛為主, 橫跨大約7000公里,從黑海一直到西伯利亞。大約2萬年前,一部分ANE和東亞人混合,然後在大約1.5萬年前去了美洲, 美洲的土著的基因, 大約具有 14% 至 38% ANE成分(下面右下圖紅色)。(下面左上圖數字) 1, Oberkassel; 2, Hohle Fels; 3, Dolni Vestonice; 4, Kostenki-14. A Palaeolithic site with an individual belonging to mtDNA haplogroup B is represented by the square: 5, Tianyuan Cave. Notable Palaeolithic sites with Venus figurines are marked by brown circles: 6, Laussel; 7, Lespugue; 8, Grimaldi; 9, Willendorf; 10, Gargarino. Other notable Palaeolithic sites are shown by grey circles: 11, Sungir; 12, Yana RHS. (左下圖顯示) MA-1 is intermediate between modern western Eurasians and native Americans, but distant from east Asians.
在2013年的發表, 來自西伯利亞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基因組,證明了古北歐亞人(ANE)的存在,而且證明了他們攜帶男性單倍群 R*、歐洲單倍群 R1a 和 R1b 的祖先進化枝(Clade)。還發現了線粒體單倍群 U,這是中石器時代歐洲無處不在的母系譜系,在當代歐洲人中也很常見。從常染色體證據, 表明 MA-1 是現代西歐亞人的基礎,在遺傳上與現代美洲原住民密切相關,與東亞人沒有密切的親緣關係。對另一個可追溯到大約 17 ka 的西伯利亞中南部的 Afontova Gora-2 進行測序,揭示了與 MA-1 相似的常染色體遺傳特徵,表明該地區在整個末次盛冰期一直被人類占領。然而,早期的古北歐人也攜帶了東亞人的血統,比如田園洞人。 在西伯利亞東北Yana河 2019 年發現的 32.6 ka 樣本, 大約 22% 的貢獻來自早期東亞人。ANE在人類走出非洲演化樹, 看下面左圖。
隨著末次冰期的冰川消退,在全新世早期, 部分ANE人走入西歐亞部分地區, 也許是依靠獵殺猛獁象, 來獲取食物、衣服、建築材料以及象牙工具和武器的機會減少了。大約5000年前,在東歐大草原(Pontic-Caspian Steppe), 攜帶高ANE成分的東部狩獵採集者 (EHG) 和高加索狩獵採集者 (CHG)混合,形成了顏那亞(Yamnaya)文化, 約有 50% 的ANE成分。據信,他們的眼睛大部分是棕色的,淺色到中等膚色,棕色頭髮,有一些變化。 在2015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顏那亞人在所有測試的古代種群中,對身高的計算遺傳選擇是最高的。之後從大約4800年前開始,他們大舉西遷,這就是歐洲人的第三個部分基因稱為草原基因 "Steppe DNA"(看下面右方右圖綠色), 可以看到北歐國家具有比較高ANE成分, 他們可能講的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原始印歐語。
古希臘人相信有一群金髮碧眼的巨人,他們幸福地活到一千年,居住在遙遠北方的土地上,那裡日夜照耀。 他們是超級北方人,據信他們的家園位於巴爾幹半島、英國或烏拉爾以外的地方。遺傳學家David Reich認為,金色頭髮的 KITLG 基因是具有古北歐血統人群從歐亞草原大量攜帶進入歐洲的。已知最早的具有該等位基因的是來自 Afontova Gora 3 的西伯利亞中南部女性個體,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800年前。同樣地, 有2020年報告說該人群是使歐洲頭髮顏色變淺的原因(看下圖)。研究表明,現代歐洲人膚色較淺的兩個基因起源於大約 22000 至 28000 年前的中東和高加索地區,並在 8500 年前出現在安納托利亞,他們與新石器時代發展以及農業在歐洲的傳播有關。歐洲的另一波淺膚色人群與顏那亞文化和印歐人遷移有關,這些遷徙帶有古北歐亞血統。
A famous example of Tarim mummies with blonde hair is Princess of Xiaohe (塔里木盆地考古 Tarim Basin Archaeology) and was studied in below.
《自然》(Nature)2021-10-27 發表了塔里木盆地發現的青銅時代干屍屬於古北歐亞人(Ancient North Eurasian), 看下面的報告。
青銅時代新疆乾屍小河公主來自哪?中外團隊基因測序有新發現
澎湃新聞首席記者 賀梨萍 2021-10-27 23:00 來源:澎湃新聞
新疆塔里木的干屍“小河公主”流傳甚廣,小河墓地的發掘也曾被評為2004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然而“小河公主”到底是哪里人卻一直是考古謎團。伊弟利斯·阿不都熱蘇勒和李文瑛在一篇文章中曾如此描述:從外觀看,小河墓地是一座橢圓形的沙山,高出地表7米餘,長74、寬35米。沙山表面密密叢叢矗立胡楊木柱百餘根,遠遠望去,猶如沙海中的一區叢林。
伊弟利斯·阿不都熱蘇勒為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李文瑛當時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現任所長。他們所描述的小河墓地最早發現於上世紀三十年代,2000年後被再度探尋,最終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然後,包括在塔里木盆地在內的新疆發現的這些史前乾屍,留給外界的謎團頗多。尤其是他們酷似白人的外表特徵、氈制和編織的羊毛服裝,以及可觀察到的農業畜牧經濟,包括牛、羊、小麥、大麥、小米,甚至是開菲爾(Kefir)奶酪,諸多的“西方”元素讓科學家們長期以來對其神秘起源感到困惑。
北京時間10月27日23時,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由中德美韓四國團隊組成的合作團隊完成的研究,題為《青銅時代塔里木盆地干屍的基因組起源》(The genomic origins of the Bronze Age Tarim Basin mummies)。研究的通訊作者之一為吉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崔銀秋,李文瑛也是此項研究的作者。研究團隊分析了18具乾屍的基因組DNA:13具來自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小河文化,可追溯至青銅時代中期(大約公元前2100-前1700年),5具來自新疆北部準噶爾盆地,可追溯至青銅時代早期(公元前3000-前2800年),這是首次對新疆地區史前人口進行基因組規模研究。研究團隊在論文中也提到,這些個體代表了該地區迄今為止挖掘出的最早的人類遺骸。
全基因組分析顯示,塔里木盆地發現的這些青銅時代乾屍屬於一支遺傳上獨立的本地人群。他們並不是外來者,而是曾經廣泛分佈的更新世群體的直系後代,而這些群體在上個冰河世紀末期基本消失了。這一群體被稱為古代北歐亞
東西文化交匯、亞歐重要樞紐
新疆作為絲綢之路的一部分,地處東西方文化的交匯處,長期以來一直是亞歐各國人民、文化、農業、語言交流的重要樞紐。東西走向的天山山脈橫貫新疆的東西,分隔出了地理上的北疆和南疆。北疆有準噶爾盆地,南疆則包括塔里木盆地。研究團隊在論文中寫道,北疆的準噶爾盆地的中央是古爾班通古特沙漠(Gurbantünggüt),它的周圍是大片草原,傳統上居住著游牧民族。南疆的塔里木盆地是一個乾燥的內海,現在形成了塔克拉瑪干沙漠。雖然大部分地區不適宜居住,但塔里木盆地也有小綠洲和河流,這些是由周圍高山融化的冰川和積雪形成的。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古埃及精心製作的木乃伊,新疆的干屍均是自然形成。一位考古領域的專家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表示,“新疆的干屍很多,各個時期的都有,主要是氣候乾燥造成的。” 論文提到,在塔里木盆地各處發現的干屍中,最早的是古墓溝墓地(公元前2135-前1939年)、小河墓地(公元前1884-前1736年)和北方墓地(公元前1785-前1664年)墓葬底層發現的干屍。這些和相關的青銅器時代遺址基於其共同的物質文化被歸類到小河考古範圍內。
小河墓地俯瞰圖; 小河墓地代表性的帶槳船棺,棺上蓋著牛皮; 小河墓地M11號墓葬中一個自然保存的女性乾屍:
從考古的角度看,小河乾屍中“西方元素”的起源,一直是全球學術界的焦點,學者們也提出了多種假設。論文中羅列了包括顏那亞人/阿凡納謝沃人(Yamnaya/Afanasievo)草原假說、綠洲假說和亞洲內陸山脈走廊(IAMC)島嶼生物地理學假說。
第一種假說認為,阿爾泰-薩揚山脈中與阿凡納謝沃人相關的青銅時代早期種群通過準噶爾盆地傳播到塔里木盆地,隨後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建立了農業畜牧群落。第二種假說認為,塔里木盆地最初由從阿富汗、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的沙漠綠洲農民(BMAC)遷移而來,對這一假設的支持很大程度上是基於這兩個地區的農業和灌溉系統的相似性,反映了對沙漠環境的適應,以及這兩個地區儀式上使用麻黃的證據。IAMC島嶼生物地理學假說則假設了小河最初人口來自中亞山區。
然而,作者們在論文中指出,最近的考古基因組研究表明,西伯利亞南部的青銅時代的阿凡納謝沃人和IAMC/BMAC群體具有可區分的遺傳特徵,這些特徵也不同於亞洲內陸的農業畜牧前狩獵-採集群體。因此,他們認為,對新疆青銅時代人口的考古基因組研究,為重建準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人口歷史和青銅時代小河區域的起源提供了有力的途徑。
基因上是獨立的,但文化上是世界性的
為了更好地理解塔里木盆地干屍的起源和早期人口,研究團隊作者分析了在新疆發現的18具乾屍的DNA:13具來自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小河文化,可追溯至青銅時代中期(公元前大約2100-1700年),5具來自新疆北部準噶爾盆地,可追溯至青銅時代早期(公元前3000-2800年)。他們還檢測了7具塔里木盆地干屍牙齒上礦化斑塊中的蛋白質,以重建他們的飲食。
新疆青铜器时代考古遗址概况:
令人驚訝的是,研究團隊發現他們的分析結果並不符合上述三種假說。塔里木盆地的干屍根本不是外來者,而是曾經廣泛分佈的更新世群體的直系後代,這些群體在上個冰河世紀末期基本消失了。這一群體被稱為古北歐亞人(ANE),在當今人口的基因組中只存活了一小部分,西伯利亞和美洲的土著人口擁有已知的最高比例,約為40%。研究認為,與今天的人群相比,塔里木盆地的干屍沒有顯示出與任何其他全新世群體混合的證據,而是形成了以前未知的基因隔離,在定居塔里木盆地之前可能經歷了一個極端和長期的基因瓶頸。
“為了更好地了解歐亞大陸內部的遺傳歷史,考古學家長期以來一直在尋找全新世ANE族,我們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發現了一個,”研究通訊作者之一、首爾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Choongwon Jeong表示。值得關注的是,與塔里木盆地不同的是,相鄰的準噶爾盆地最早的居民不僅是當地居民的後代,也是西方草原牧民的後代,即阿凡納謝沃人(Afanasievo),這是一個與早期青銅時代的顏那亞人(Yamanya)有著強烈遺傳聯繫的游牧群體。研究團隊認為,這些發現也增加了我們對顏那亞人祖先向東傳播的理解,以及當他們第一次遇到亞洲內部的人口時發生基因混合的場景。
研究同時強調,雖然塔里木盆地的群體在基因上是隔離獨立的,但他們在文化上並非如此。對他們牙石的蛋白質組學分析證實,牛、綿羊和山羊的牧場已經被當時的人口所實踐,他們也很清楚周圍不同的文化、烹飪方法和技術。“儘管在基因上是孤立的,但塔里木盆地的青銅時代的人們在文化上是非常國際化的——他們以西亞的小麥和奶製品、東亞的小米和中亞的麻黃等藥用植物為食。”該研究的通訊作者之一、哈佛大學人類學教授、MPI-EVA研究小組負責人Christina Warinner博士說。
論文中提到,綜合考慮這些發現可以推測,小河文化當時的創始人口非常好地意識到了塔里木盆地之外的不同的技術和文化,他們發展了獨特的文化。“重建塔里木盆地干屍的起源對我們對該地區的理解產生了變革性的影響,我們將繼續研究其他時代的古代人類基因組,以更深入地了解歐亞大草原上的人類遷移歷史。”該研究另一通訊作者、吉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崔銀秋補充道。
Dupuy在新聞與觀點文章的最後也寫道,南疆和北疆這兩個截然不同的故事表明,即使是對古代DNA最全面的分析,也無法完全揭示有助於考古的文化實踐和選擇。她認為這項最新的研究對塔里木盆地獨特而國際化的小河文化以及準噶爾盆地人口的描述,為先前的觀點提供了一個例子,即文化思想和新技術在亞洲內部流動,並進行各種迭代。
吳偉榮2021秋
Subscribe to:
Posts (Atom)
List of Posts
Above: Click "Home" to see all posts, "Older Posts" to go to next page.
Below: Unhighlighted shown under highlighted links
COVID-19 Genome & Vaccines posts had been moved to new site.
阿爾泰語系的起源和傳播 Origin and Spread of Altaic Languages 2021
古北歐亞人 Ancient North Eurasians (Ghost population)
早期人類沿海遷徙 Early Human Coastal Migrations (updated 2022)
現代東亞人的起源與形成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modern East Asians
單倍羣 Haplogroup CT 2022-2-14
基因檢測: 祖源分析,製造"太陽的後裔"? DNA: Ancestry,Descendants of the sun
各方言區漢族的父系祖先 Paternal Ancestors of Chinese of Different Dialects
6千年前有3人是四成多華裔的祖先 Three neolithic men are 40% Chinese ancestors
基因和基因表現 Genetics & Epigenetics
常染色體遺傳: 耳垢、初乳、狐臭、狐狸精 Autosomal: earwax, colostrum & body odor etc.
匈奴、孔子、曹操的基因 Genes of Hunnu, Confucius & Emperor Cao
走入川西民族走廊, 尋找東女國 Ethnic Corridor of West Sichuan, Ancient female nation; 青藏高原東緣的族群 Ethnic groups in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人類的單倍羣、遷徙、歷史 Human's haplogroups, migration & history
走出伊甸園, 羊的傳人 Out of Eden, Shepherd Linkage; 東亞民族單倍羣分佈 Haplogroup distribution in East Asia
東亞、東南亞的人類遷徙 Human migration in East & Southeast Asia; 走入藏區, 探秘東亞最古老的部族 East Asia's oldest tribe in Tibetan area
奇妙的人類旅程 - 中文視頻 Chinese video; Incredible Human Journey - English video 英文視頻 2011
Y染色體在全世界的譜系 World's Y-DNA haplogroup distribution 2008; 單倍羣 Haplogroup CT 2019-6-22
Time: Why Your DNA Isn't Your Destiny 為何你的基因不是命運的主宰 2010
Ancient History -Archeology & Legends 歷史文化、傳說故事、考古、傳世文獻: Beginning of China、商、周、秦
我的旅遊創作網站連結 My Blog Links
Please acknowledge the source when reproducing the content elsewhere. 引用或轉載本文, 請註明來源。
Below: Unhighlighted shown under highlighted links
COVID-19 Genome & Vaccines posts had been moved to new site.
阿爾泰語系的起源和傳播 Origin and Spread of Altaic Languages 2021
古北歐亞人 Ancient North Eurasians (Ghost population)
早期人類沿海遷徙 Early Human Coastal Migrations (updated 2022)
現代東亞人的起源與形成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modern East Asians
單倍羣 Haplogroup CT 2022-2-14
基因檢測: 祖源分析,製造"太陽的後裔"? DNA: Ancestry,Descendants of the sun
各方言區漢族的父系祖先 Paternal Ancestors of Chinese of Different Dialects
6千年前有3人是四成多華裔的祖先 Three neolithic men are 40% Chinese ancestors
基因和基因表現 Genetics & Epigenetics
常染色體遺傳: 耳垢、初乳、狐臭、狐狸精 Autosomal: earwax, colostrum & body odor etc.
匈奴、孔子、曹操的基因 Genes of Hunnu, Confucius & Emperor Cao
走入川西民族走廊, 尋找東女國 Ethnic Corridor of West Sichuan, Ancient female nation; 青藏高原東緣的族群 Ethnic groups in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人類的單倍羣、遷徙、歷史 Human's haplogroups, migration & history
走出伊甸園, 羊的傳人 Out of Eden, Shepherd Linkage; 東亞民族單倍羣分佈 Haplogroup distribution in East Asia
東亞、東南亞的人類遷徙 Human migration in East & Southeast Asia; 走入藏區, 探秘東亞最古老的部族 East Asia's oldest tribe in Tibetan area
奇妙的人類旅程 - 中文視頻 Chinese video; Incredible Human Journey - English video 英文視頻 2011
Y染色體在全世界的譜系 World's Y-DNA haplogroup distribution 2008; 單倍羣 Haplogroup CT 2019-6-22
Time: Why Your DNA Isn't Your Destiny 為何你的基因不是命運的主宰 2010
Ancient History -Archeology & Legends 歷史文化、傳說故事、考古、傳世文獻: Beginning of China、商、周、秦
我的旅遊創作網站連結 My Blog Links
Please acknowledge the source when reproducing the content elsewhere. 引用或轉載本文, 請註明來源。
Powered by Blogger.